“未名综合高中班”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就学需求,落实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内涵质量,在办学资源有潜力、学生选择有意愿的基础上,聚力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满足老百姓对“更高质量、更加多样、更具特色、更广覆盖”的教育需求,加快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未名教育将在高中阶段各类学校中建设以升学为主,就业为辅的“未名综合高中班”。
综合高中班融通发展实施方案
(一)
建设学校
1.办班定位
综合高中班是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贯通的一种教育模式,课程学习内容在普通高中文化课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通用技术与应用技术及生涯规划教育。倡导“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的多样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特长和个人意愿进行科学规划,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通道。
2.举办学校
在各地优质公、民办普通高中学校、中专、中职等专业学校中,按照学校办学规模及现有办学条件,结合学校发展特色,遵循“尊重学生意愿、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挖掘资源、优质多元发展”原则,综合选定举办综合高中班的学校。
(二)
招生计划
(三)
招生范围
(四)
招录办法
未名综合高中班招生立足于做足增量,在原有招生计划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在不影响学生原有中招志愿填报及第一批次录取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1.报名录取方式
采取自主报名、按分录取方式。中考成绩发布后,考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意愿,在各地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平台进行信息登记,自主选择一所举办未名综合高中班的学校报名,也可以到实施该培养方案的学校现场报名。在所有意愿报名且未被前一批次录取的考生中,根据中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按照不大于招生计划总数1:1.5的比例进行划定。学校在划定的名单中,在尊重意愿的前提下,按照中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分批通知,按序录取,录满为止。录取操作程序规范,并接受相关部门监督。
2.录取确认过程
参加未名综合高中班报名的考生,在正式录取前需到校进行综合高中班就读意愿确认,由考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到意向学校现场签订就读意愿确认书。若父母一方不能到现场,需出具相关授权材料或未到场一方的身份证件。就读意愿一经确认,不得更改。学校将确认名单及相关意愿确认书报市教育考试院审核同意后,办理考生录取手续。未在规定时间内到校确认(视作放弃)及未被综合高中录取的学生,依据其原有志愿参加后续录取。
培养模式
1.学籍注册。综合高中班学制为三年。依据就读学校办学属性进行学籍注册。学籍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享受国家、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免学费政策;学籍为普通高中的学生按普通高中相关收费标准执行。
2.培养方式。开设未名综合高中班的学校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应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建设实施,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职业生涯规划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提供更多、更广服务平台,为学生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突出选择。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意愿,学生可依据自身学业水平状况和意愿,选择继续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科学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前,学生填报后续学习意向表。意愿继续选择普通高中课程继续学习的,在原校内学习普通高中文化和特色课程;意愿选择转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继续学习的,转入职教升学班学习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4. 根据学校办学情况未名综合高中班将开设艺考类、体育类、留学类课程,满足各类学生升学需求。
(六)
课程设置
1.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地课程方案要求,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2.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拓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纵向贯通培养渠道,促进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课程实施融通,根据各类高校选拔专业人才的要求,开发与高校专业相对应的不同类型的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修。
未名综合高中班举办学校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七)
发展通道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普通高考、出国留学、艺考、体育单招、高职院校提前单招、中职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多种发展途径。
1.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综合高中班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按要求完成普通高中学业并符合相关报考条件后,在高考报名时根据学业成绩和生涯规划情况,可以选择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
2.拓宽学生发展通道,通过职业教育通道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或注册入学。
综合高中班学生在高二年级学年末,如对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确有兴趣及特长,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职业类课程,学校将提供优质现代职业教育及相关专业的机会和平台,未来可以通过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方式,继续接受高等教育。